這部作品長年出現在許多人的推薦清單中,無論是在什麼樣的討論平台上,這本書都會佔據一席之地。在大學過了四年之後,終於在圖書館借了這本書來閱讀,以這本書開啟我的寒假閱讀計畫再適合不過了。畢竟,經典的書一定有它值得學習且容易閱讀的部分,先給自己一些信心,迎接接下來的挑戰。
初次對這本書的印象
當初我和媽媽在書店看到這本書時,我問:「這本書很有名,推不推薦看?」媽媽說:「這本書並不是阿德勒本人寫的,而是別人對阿德勒心理學的個人詮釋。很多人是因為阿德勒的名字才去看的,但其實不用看也沒關係。」當時聽到這樣的評價,我對這本書的概念就停留在「別人對阿德勒的崇拜或評價」,因此沒有跟著潮流閱讀。然而,這次真正拿起這本書,讓我有了不一樣的心得與體會。
以對話展開的哲學辯論
書中的書寫方式是以對話呈現,這讓我意識到這不是一本學術書或教科書,更像是一本故事書。內容描述了一位對自己與世界充滿不自信,時時刻刻擔心讓他人失望、不被他人討厭的年輕人(隱射當今許多人的心理狀態),與一位已經對阿德勒心理學有所體悟,並貫徹到底的哲學家展開的激烈辯論。過去我鮮少看到這樣的書寫方式(也可能是我看的書還不夠多),這種嶄新的閱讀體驗讓我更能身歷其境,探索他們心態與心境上的變化。
心理創傷並不存在?
雖然過去曾簡單從教科書接觸阿德勒心理學,但這本書更多的是帶給讀者實務上的經驗談。書中提出「並沒有心理創傷的概念」,這讓我特別有感觸,因為這正是我一直以來的信念。記得在淡江教心所的面試中,老師問我:「過去有哪些經驗對於成為諮商師是正面的?哪些是負面的?」即使過往有許多不盡理想或難過的回憶,我都會找到其中的意義,並保留正面的部分。我相信:「回憶無法改變,它會一直是我的一部分,直到死亡。」這些回憶就像身上的行囊,如果一直保留那些沉重的負擔,只會越來越辛苦,直到最後一根稻草壓垮自己。
轉換心態,決定人生方向
「人們總是說時間會改變一切,卻不知道改變的永遠是人。」
「示弱並不是認輸,而是我為了達到目的而選擇的手段。」
「心態沒有崩掉,就永遠有路可以走。」
「我沒有想要解決它(焦慮),我只是告訴它我可以控制我自己。」
這些話語是我常常告訴身邊的人,提醒他們如何轉換心態,不要深陷於過去的漩渦。即使生活中出現再多難題,都像是在玩一場遊戲,關鍵在於如何「破關」。若是卡關了,更重要的是接納不完美的自己。
人際關係是所有煩惱的根源?
書中提到「所有煩惱都是來自於人際關係」,這句話讓我醍醐灌頂。回想過去許多當時過不去的坎,確實都與人際關係有關。而當時,我唯有一件事沒有做到:先想到自己。做不做某件事,會不會被人看不起或討厭,這些其實都不重要,因為「你就是你」。書名《被討厭的勇氣》正是重點,是否有勇氣去面對人際關係所帶來的煩惱?書中的觀點確實很理想,如果能夠真正貫徹,生活將會變得幸福。然而,在現實世界中,能做到這樣程度的人並不多。我希望自己能夠保留這些讓煩惱出現的機會,透過事件的發生,親身體會與學習這些回憶所帶來的痛苦與歡笑,因為這才是真正的「人」,而不只是追求幸福的機器。
最後的體悟
看完這本書,我只有一個想法:「能夠在閱讀這本書之前,就已經學會書中的道理和邏輯,真是太好了!」許多我獨自在夜晚體悟的人生哲理,竟然出現在暢銷作品當中,這讓我對自己更加有信心,確認自己真的很聰明。比起從書中學習到這些生命知識,透過生命經驗學到的更是刻骨銘心。這本書用更專業且有說服力的方式,向更多人傳達這樣的生活理念,我會向它學習,並將所學傳遞給更多人。